国君为逗老娘开心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遭到报复丧权辱国

2020-11-03 14:31:52 作者: 国君为逗老娘

晋景公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还是晋国大臣苗贲皇实在看不下去,觉得这样做有损晋国的大国形象,向晋景公进言。晋景公这才下令放齐国人回国。

经此一事,齐顷公才算真正知道自己惹了多么大的祸,但是想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秋收过后,冬季来临,漫长的寒冬之后,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不对,应该是到了可以领兵作战的时候了。

公元前591年春天,卻克认为报仇的时候到了。此时的他不再是上军元帅,而是中军元帅,成为了晋国仅次于国君的二号人物,位极人臣者。

他升职之后经过半年的筹备,悍然对齐国宣战,同时派出使者出使卫国,邀请盟友出兵协助。

一年之前,卫国大臣孙良夫跟卻克有相同的遭遇,巴不得一雪前耻。由他牵线搭桥,卫国于情于理都必须出兵。

于是晋、卫联军很快穿过齐国国界,与齐国军队在阳谷相遇。是役齐军大败。

齐顷公这时候笑不起来了,赶忙跑到晋军大营,向晋景公求和。昔日他羞辱了卻克,卻克此时得志,没少了给他颜色瞧。

齐顷公有求于人,只好低三下气,又是承认错误,又是立誓愿意服从晋国领导,为了明志还把儿子送到晋国做人质……不是一般的尴尬。

他点头哈腰,以为跟晋国签了合约,事就算翻篇了。没想到,这只是刚刚开始——晋国的账算完了,还有鲁国。

鲁国的季孙行父是鲁国的实际操控者——“三桓”(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代)中季孙氏的族长。

他在齐国受了委屈以后,与卻克、孙良夫一样,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国君告状。但是晋国的卻克不同,鲁国虽说比下有余是排名前十(甚至前八)的大国,但是比上远远不足,无法跟四强之一的齐国相提并论——齐国不欺负鲁国就不错了,更别提主动找它报仇。

季孙行父只好吃哑巴亏,认倒霉。

可是彼一时此一时,齐国刚刚在阳谷打了败仗,损兵折将,士气低落。

季孙行父意识到了这一点,发挥“三桓”的能量,诱导(可能是逼迫)鲁宣公派使者约晋景公会盟,商量再次攻打齐国。

可是鲁国没有想到,齐顷公不知道是事先探知了鲁国的小算盘,还是像过去一样,齐国不管受了谁的欺负总是拿鲁国人出气。齐顷公竟然先行背弃了晋国,与楚国结盟,夹击鲁国。

鲁国形势岌岌可危,赶忙向晋国求救。如果齐国单方入侵鲁国,那么晋国最多是居中调停,毕竟是盟友间的内部矛盾,最好以和平方式解决。

可是齐国竟然跟楚国勾搭在一起,那性质就变了,是不同阵营之间的冲突。另外,晋国西边的秦国和南边的楚国两个大国已经结成了铁杆盟友,如果再加上齐国这个巨无霸和北方的戎狄,晋国等于被强敌团团包围。

所以晋国无论是立足于现在,还是放眼未来,都必须把齐国打趴下。

于是晋景公下达一连串的命令,先让齐国的近邻,他的小弟卫国出兵,攻打齐国。卫穆公乖乖听话,派出孙良夫为首的军队深入齐境,以求围齐救鲁。

晋国随后展开战争动员,攒足兵车800乘,也就2400名车兵,至少三万步兵,于公元589年6月在山西开拔,穿太行山而过。晋军随后与鲁国军队合兵一处,与齐国军队在今天的济南市附近相遇。

齐顷公打死也没有想到,自己随便开了一个玩笑,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他承认自己不对,也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卑躬屈膝,不停求饶,可是晋国得理不饶人……

作为姜子牙、齐桓公的后人,他觉得晋国人一逼再逼,做得实在过分。所以这次,决定不再退让,跟晋景公做拼死的一搏。

而晋景公那边,有卫、鲁两个小伙伴作伴,底气很足,也想跟齐国人决一死战。双方均是志在必得,大战一触即发。

齐顷公率先派出使者向晋国下战书,约次日清晨一较高下。

晋国如约而至,双方排开阵列。齐国这边,齐顷公“御驾亲征”担任中军主帅,他的戎车中间是战车驾驶员邴夏,右侧是护卫逄丑父。

晋国那侧,卻克是中军主帅,驾驶员叫做解张,郑丘援任护卫。

在这里小编先普及一下春秋时期列国最基本的阵列常识。春秋时期和战国早期因为还没有发明马镫和马鞍,所以不存在骑兵。战争以车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