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曹操却横死街头,曹魏第四任皇帝,和汉献帝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2020-10-29 20:06:43 作者: 比肩曹操却横

到公元260年,曹髦十九岁。眼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血气方刚的少年郎决定孤注一掷。他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出自这里。皇帝说要和几位大臣一起去讨伐司马昭。王经苦劝曹髦,说司马昭掌权已久,朝廷内外都是他的人,宫中宿卫人少战斗力也弱,不足以和司马氏正面冲突。不想曹髦主意已定:“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惧,况不必死邪!”(出自《资治通鉴》)我意已决,即使死了也不怕,何况还不一定死!

说起来这曹髦是真的可怜,他找的三位大臣和他一起对付司马昭,结果王沈和王业都跑去跟司马昭告密,他们还想拉上王经,王经断然拒绝。事后王经和母亲被司马昭处死。

司马昭早有准备,曹髦带着为数不多的兵杀向司马府,在东止车门遭遇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司马伷倒是没跟皇帝打。随后司马昭的心腹贾充从门外而入,与曹髦对战。曹髦亲自用剑搏杀,贾充的军士因为对方是皇帝而有所顾忌,不敢攻击,然后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出手,用戈刺死了皇帝。就这样,这位最像曹操的皇帝,横死街头,他想搏命杀死司马昭,却连司马家的大门都没进去。

曹髦死后,司马昭做了很多场戏,先是大哭,悲痛欲绝。然后逼迫太后下诏,说曹髦率兵是要杀太后,大将军司马昭的军队为了救太后,不得已才和曹髦对战,因为曹髦混在军中,所以被司马昭的手下误杀。陈寿写的《三国志》里,就说“此儿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当然陈寿是晋朝的官员,他只能这么写,他不可能写晋文帝司马昭弑君。曹髦被废除皇帝称号,贬为庶人,所以曹髦没有帝号,“加恩以王礼葬之”,格外开恩才以王的礼仪下葬。动手杀死曹髦的成济也倒了血霉,被司马昭拿来作秀,诛灭三族。

历史的巧合是,汉献帝的衣带诏事件和曹髦被杀的时候,都是十九岁,都是最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时候,可能汉献帝运气好一些,除了那份真假难辨的诏书,他并没有参与诛杀曹操的实际行动,总体来说,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傀儡皇帝,汉献帝也遇到了相对“宽容”的曹操及其后人,终于苟全了性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曹髦,却是放手一搏,以天子万金之躯手持兵刃杀敌,最终血洒当场。

作为傀儡皇帝,曹髦和汉献帝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两位皇帝的选择谁对谁错,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我们可以说汉献帝识时务,知进退,能屈能伸实乃大丈夫;我们也可以说曹髦一身傲骨,视死如归,活出了皇帝的高贵和尊严。我们可以说汉献帝懦弱无能,苟且偷生,没本事没担当,不如一介匹夫;我们也可以说曹髦鲁莽冲动,不知进退,没城府没智慧,枉送性命。选择没有对错,两位皇帝都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他们的归途也因此注定。

选择的对错,我不做评价。从客观历史角度,我认为曹髦的做法有两点导致他几乎没有胜算。一是所托非人,找了三个大臣,居然有两个跑去跟司马昭汇报;二是动静太大,杀权臣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曹髦居然率军“鼓噪而出“,这即使没人告密,司马昭也会提前知道,一旦司马昭有防备,曹髦如何得手?

来看看历史上杀权臣成功的案例。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声称皇后生子,骗皇后的父亲,权臣尔朱荣进宫看外孙,尔朱荣遭遇埋伏被杀。北周武帝宇文邕更加厉害,他面对的权臣是自己的堂兄宇文护,在拥立宇文邕上位之前,宇文护已经杀死了两位“不听话“的北周皇帝,宇文觉和宇文毓。宇文邕装孙子十二年,对宇文护言听计从,也让宇文护毫无防范。终于有一次,宇文邕借口太后酒瘾大,想让兄长帮忙劝太后戒酒而入宫,一举伏杀宇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