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汗渠道、资金与生产力的小部族,显然无法获得足够优秀的武器铠甲和战马,这些“怯薛”一般只装备河套马或者其它的小型战马,身着锁子、皮条或者罗圈甲,连铁罗圈都成为了“稀罕玩意”,且在非战斗状态下不会穿着;尽管防具减配的厉害,进攻性武器却没有含糊,他们依旧装备着强力的战弓和马刀。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新生的“怯薛”都伴随在自己的可汗左右,随同他们狩猎与征战四方,在之后的几百年里,这些可以随时“弯弓射雕”的战士一直在尝试守护着怯薛的最后尊严。
但随着时代的演变,蒙古各部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开始变得日趋恶劣。随着小冰河期和草原荒漠化的加剧,牛羊和牧民们的日子变得更加苦涩,而后金对于草原的掠夺也日趋频繁。大小可汗之间,彼此兼并土地和人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明军坚固的铠甲也不是马弓可以轻易射穿的存在。草原各部的战马和装备水平进一步下滑,许多部族甚至连组建一支像模像样的部队都变得很困难了,怯薛的质量也进一步下降,一些灭亡的小部族的怯薛开始加入明军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以维持生计,草原的可战之兵也越来越少;就连身为蒙古皇帝的林丹汗的怯薛军,都只能装备由明帝国赏赐的武备,也就是棉甲、边军扎甲、鸟铳与三眼铳,当然,这些装备的价值还是挺大的,棉甲和皮甲是两个概念,马弓与火绳枪更是两个概念。
随着林丹汗身死大草滩,蒙古各部被已经入主中原的满清相继收服,其军事作战力量大多并入蒙八骑之内。当然,并不是所有蒙古人都获得了优厚的待遇。由于“三藩”之乱起兵失败,以致“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的察哈尔部和同样被打垮的准噶尔部就成了“二等公民”。为了获得出头的机会,这两部的许多年轻人和小部族首领开始率领武装人员投奔那些满清朝廷中的达官贵人与新兴军事贵族,以此获取上升空间。而这些显贵也非常乐于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蒙古卫队,并骄傲的也将他们称为自己的“怯薛”。
相较于小部落时代,这些“怯薛”的装备水平已经开始超过大多数普通的清军,他们开始装备质量更好的棉甲或铁网甲(后期随着火器的普及,绝大多数蒙古士兵开始放弃着甲),马匹和身体素质也有很大提升,同时携带长短兵器和长弓火枪一起参与战斗(其中的一部份后来逐步改用了快装燧发枪和西式军刀)。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些“怯薛”们一直在广泛参与到清朝的各种军事行动中。在清中晚期,其他军队腐朽不堪,新军尚未成型前,清军一度极端依赖从察哈尔和其它的蒙古各部调拨出来的骑兵部队。在清朝最后的岁月里,这些草原汉子依旧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既有八里桥惨败的苦涩,也有复新疆成功的酣畅。最终,就像是其他的传奇部队一样,“后元时代”的“怯薛”们,随着近代化的开始慢慢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尤金少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