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朝同名政权之区辨——以周之名

2020-10-20 23:16:56 作者: 异朝同名政权

春秋时期,东周王畿之地大概有河南西北部一带,天下疆域南达洞庭,东南涵盖浙江、江西,东北达燕山、辽西,北含河北、山西、陕西三省,西抵甘肃、四川,疆域面积已经超过西周时期。战国时期,东周王畿之地大幅缩水,不过国都方圆百里,但诸侯开疆拓土,使得东周时期疆域面积已经达到今日中国的五分之一,拥有今天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甘肃中部、四川和贵州东北部、辽宁和内蒙古一部。诸侯通过战争获取的土地,已经不再实行分封,而是设郡县,由国君直接管辖,这便是后来郡县制行政区划的发端。

东周历21代25王,末代君主为周赧王,公元前256年,诸侯国秦国攻破雒邑王城,周王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至于国号,平王沿用周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政权的正统地位,西周东周系一脉相承。

东周时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崩塌,井田制不能再满足生产需要,王室也无地可资分封,诸侯僭越礼制,但同时,冶炼技术的进步使得铁器能够广泛应用于农作,农业产生有了极大飞跃,金属货币得以普遍使用,文化艺术、医学、天文、数学等都得到极大发展。

总之,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也是革旧鼎新的重要时期,诸侯国自发进行政治经济体制试验性改革,使旧的封建、奴隶混杂的社会进步到更加先进的封建社会。

3.唯有雄霸中原,方能下启隋唐

十年滓秽已澄清,访旧宁须得便行。

早辟关中奉高租,重兴礼乐定章程。

——郑刚中·《十年滓秽已澄清》

当天下共主周王朝退出历史舞台810余年后,统一中国北方的周王朝开始兴起。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大冢宰(丞相)宇文泰死,他的年幼的儿子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的拥护下,继任大冢宰,次年,宇文觉以岐阳之地受封为周公,随后于长安受西魏末代君主拓跋廓禅让,代魏立国,国号周,史称北周、宇文周。

北周统治者起初称周天王,后来才称皇帝。北周共历5代帝王,与它的邻居北齐共存了20余年,即使它如此短命,但丝毫不影响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因为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公元577年攻灭了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为日后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禅让是经典且有效的权力流转方式,鲜卑部族的权贵们屡试不爽。宇文家族当初逼迫拓跋氏禅位,也被后来者如法炮制,杨坚于公元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

北周脱胎于西魏,最初的疆域,南有四川大部、湖北一部,北有洛阳以西的关中地区,攻灭北齐后,统一了中国北方,西有关中地区,东北至辽西,北控蒙古高原,南以秦岭、淮河与南朝为界。北周时期滥置州郡,公元580年,境内划分有211州、508郡、1124县,地方行政区划陷入一种混乱状态,州郡县三级制濒临破产。北周统治人口大约有三千万,相比于同时期的中国南方政权,俨然是泱泱大国。

宇文氏以周为国号,原因在于受封之地,岐阳乃是三代周王朝的旧地,以周之旧地获封周公,继而建国,以周之名实在是自然之理。

北周改良的府兵制,是一种出色的军事体系,故而能灭北齐,统一北方,它的继任者隋和唐沿用了这种体系,实现了大一统。当然,北周能够统一北方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统治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取缔了4万多座寺庙,夺回超过300万的人口,极大地补充了农业劳动力和军队兵员,继续推行均田制,释放了资源活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增强了政权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作为一个鲜卑血统的王朝,北周无疑是成功的,它像前代北魏一样统一了中国北方,推行了各项汉化制度,对于民族融合具有很大贡献,但它也像北魏一样,没能解决最高权力分配流转的问题,权力过于向大臣或将军集中,内部缺乏权力制衡机制,这也是它被取代的原因。

4.纵然女皇英睿,难免尴尬迷失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武瞾·《曳鼎歌》

当周朝退场940余年、北周退场109年后,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穿上周王朝这套外衣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