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楚歌声:一手好牌是如何被项羽打烂的

2020-10-20 17:44:36 作者: 霸王别姬楚歌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项羽这个分封名单里面并没有项氏子弟,项羽为什么不封子弟,可能是他想表现自己大公无私吧,亦或是认为自己武力超群,有他在,足够了。

3、性格暴虐,屠城滥杀,导致道义优势的丧失

从项羽随项梁出山伊始,暴虐杀戮就和他如影相随,一路走来,都是杀杀杀,靠的武力征服,根本没有在征服民心上下工夫,或者太迷信自己的武力值,根本不屑于笼络人心,完全没有天下子民的概念,这也是他的政治格局决定的必然结果。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的缺失,直接导致民心的背离。

项羽一路上打打杀杀的过程中,民众支持的战争物质越来越少、我们都知道,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没有雄厚的战争资源支撑,再强大的军队,也免不了分崩离析。

我们来看看项羽一共屠了多少城:

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屠城杀降以及坑卒有六次,按发生顺序分别是襄城屠城(今河南许昌南部,坑杀全城平民)、城阳大屠杀(今山东青岛北部)、新安大屠杀、咸阳大屠杀、破齐大屠杀、以及最后时刻被小孩儿劝阻的外黄大屠杀。

我们看看咸阳大屠杀的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再看看破齐大屠杀:汉之二年冬,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彊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黄口小儿的话,项羽才放弃了屠城,要不然又是一个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景。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如果项羽抓着了这次机会,干掉了刘邦,那基本上没有汉朝什么事了,就算项羽脑子简单点,但武力值强大,碾压其他那些诸侯王,根本不在话下,就算他不想当皇帝也由不得他了,可惜,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没有后悔药,不知道项羽在垓下四面楚歌之时,是否会想起当初的鸿门宴。

7、被废弃的王炸?

后世许多人都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情节所感动,诞生了许多诗词名篇,都为其不肯借江东庞大的后背力量以待东山再起而扼腕叹息,因为许多人眼里,这些相当于项羽手里王炸般的存在。

实际上,项羽之所以还能逃到乌江边,就说明了他的确是想过江东的,要不然早就随虞姬而去了。

但为什么又到乌江边才选择自刎呢?我们从哪位独自驾船来接他的小亭长的话里就可以见到端倪。

《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而项羽也正是因为这段话,而悟出了话外之音,那就是你带八千江东子弟过乌江,是为了跟你创业打天下,可看看你现在的样子,还有脸面回去吗?选择自杀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这也是为什么项羽临死前会发出天亡我也的悲怆之声。

四、乌江挽歌

看不到东山再起希望的项羽,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自刎,这不但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自古没有靠纯粹的杀戮夺取天下的,也没有靠纯粹的杀戮坐稳天下的,而项羽不明白这个道路,对治国之道根本就是一窍不通,就其历史贡献来说,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过渡消费个人主义的英雄人物,并不是治世大才,如果真的由他做了统治者,按照他的所作所为来预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化并没有好处,从这一方面来说,项羽把手里的好牌打烂,也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