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安史之乱十年就被平定了?就算他不被杀,也活不长了

2020-10-15 16:08:33 作者: 安禄山如此强

如果唐军坚守潼关,那么叛军必定占不到丝毫便宜,但在唐玄宗的错误指挥下,在小人的谗言下,害死了诸位大将,也让唐军节节败退,剿灭叛军的时间也只能拉长。

唐玄宗逃亡巴蜀,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李亨在乱世即位,从新确立了李唐的权威,组织兵马抵挡叛军,着手收复长安和洛阳。

李亨重用郭子仪、李光弼,对叛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围剿,但在巨大的功业面前,李亨也犯了错误。李亨的头号谋士李泌,曾经帮李亨制定过平叛决策,如果命李光弼出井陉,郭子仪入河东,史思明不敢离开范阳,安守忠不敢离开长安,随后直捣敌军老巢范阳,便可以迅速解决叛乱。

李泌分析得通透,但李亨急功近利,并没有采用,李亨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但也给了范阳的史思明喘息的机会,从而拉长了叛乱的时间。

三、叛军首领经常更换,内斗频繁

伪燕政权一共存在了八年,一共四任皇帝,这更换的速度也未免太快了,领导层的频繁更换,只能加快伪燕政权的瓦解速度,没有一丝好处。

安禄山、史思明是叛军的顶梁柱,如果安禄山一直保持身体健康,保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那么唐廷的麻烦就大了。好在安禄山在起兵不久,身体就每况愈下,身患重病,连眼睛都瞎了,就算安庆绪不杀他,安禄山也活不长久。

叛军打仗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他们为了就是利益,安禄山在的时候足以控制他们,但安禄山一死,安庆绪明显没有那个能力,这就给了唐军翻盘的机会。

就连史思明也看不上安庆绪,于是叛军中就开始搞分裂,随即史思明趁机杀掉了安庆绪,自己当上了伪燕的第三任皇帝。史思明很能打,手下兵力精锐,但同样有很多人不服他,一年后,史朝义重演了安禄山的一幕,将老爹史思明也给干掉了。

循环往复,父子相残,而且是在这么多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次,这么来回折腾,将叛军的实力折腾没了,士气也没了,覆灭也就成了时间问题。

如果叛军能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大家众志成城,是很有可能推翻唐王朝的统治的,但在不停的内斗和争权夺利中,他们丧失了机会,便难以成就大业。

参考资料:《旧唐书·列传一百五十》

作者|九鱼亭

原创|朝文社#安禄山#唐玄宗#哥舒翰收藏

在唐玄宗的宠信下,安禄山势力越来越大,为了他的皇帝梦,他将军队训练成了私军,只听他一人的号令,那些将领对他是言听计从,有了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在多年的经营下,安禄山的这支部队战力很强,对外可以平定外族,对内就是一头凶恶的贪狼。在很长时间内,唐军都无法和叛军正面抗衡,就算郭子仪、李光弼,也需要凭坚城做倚仗,才能逐步剿灭叛军。

安禄山有如此强悍的军队,为何十年就被平定了?

一、唐玄宗错误决策,导致潼关丢失

之所以安禄山能起兵造反,掀起滔天巨浪,跟唐玄宗的纵容分不开关系。安禄山打仗很牛,唐玄宗认为其忠心不二,就算有很多人说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迹象,唐玄宗一律不予理会。面对安禄山的要求,唐玄宗全部批准,甚至破例给了他大量空白委任状,让他随意填写官职。

史料记载“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兼三道节度,进奏无不允。”

直到安禄山真的起了兵,唐玄宗才不得不承认事实,派兵去抵抗,而此时已经有些晚了。事实上,唐玄宗早就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是在他内心,他不想承认,也不想负责。

唐廷首先派出的将领是封常清和高仙芝,这两人经验丰富,如果使用得当,足以保住关中。然而,由于安禄山的进攻锋锐难挡,唐军被迫后撤,封常清、高仙芝来不及向朝廷请示,就退到了潼关。

战争每每到了关键时刻,那个小人必定会出场,此时出场的就是宦官边令诚,这位宦官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因为之前曾向高仙芝索贿无果,就恨上了高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