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还是守?从孝宗朝的军事行动看南宋宰相群体

2020-10-01 12:07:09 作者: 战还是守?从

接着北伐开始,领导战争的是主战派,然而其中也不发主守派的参与。特别是史浩,他虽不支持北伐,但却为北伐提拔了一群积极抗金的主战大臣,比如说陆游。而且,史浩也为取得北方地区的支持,争得舆论导向做出了贡献。

梁克家“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在募兵问题上与虞允文积极商讨;周必大也为解决军队中的弊端,比如招募、选练、奖惩制度等都提出过中肯的建议。

臣闻怀远图者不可要近效,立大功者不可守常格……特在于要近效守常格太过耳。

然而,主守派宰相带来的弊端也不少。

(一)动摇人心。在北伐问题上,主战派与主守派争论不休,各执一词。每当主战派凝成一气想要出兵北伐时,主守派总会“长篇大论,加以阻挠”。谁也抵不住唇枪舌战,纵使最后北伐还是进行了,主战派却已然不能凝成一气,这也是主战派慢慢转化为主守派,最后竟然没有“人气”的原因。

(二)向主和派妥协。为了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主守派逐渐与主和派达成一致,一同求和。在联合势力的围攻下,主战的声音逐渐减弱,而主守派也慢慢确立了“今日之和所以成他日之恢复”的方针。然而,这之后数年也未见其恢复之举。

结语

虽然主战派主守派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强军兴宋,在与军事密不可分的外交上也是如此。

陈康伯、陈俊卿、虞允文、赵雄等人,都曾为改变宋对金的屈辱地位,尤其是受书礼——宋帝代行接书匣合门使的职务。

主守派相对于主战派来说,缺了点“硬气”,却多了份“理性”。以周必大为代表的主守派没少为维护国家尊严,尤其是与接见金使的过程中,其态度温和却又不辱使命。

总的来说,孝宗朝的宰相受制却不低迷,或主战或主守,方式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无论是主战或是主守都不够,南宋宰相作为百官之首,不仅要身为表率,还得将这种影响落到实处。绍兴和议后二十多年消极保守的氛围,宰相群体虽有过改变的想法与努力,然而却未能力挽狂澜。

当然这只是后人言,在大环境下想要改变想要革新,何谈容易?

参考资料:《宰相群体与南宋孝宗朝政治》《论宋代皇权》《论宋代相权》《宋孝宗传》《宋孝宗及其时代》

消极的一方面也很明显。按理说,孝宗锐意进取,主战派宰相各个殚精竭虑,宋朝的军事怎么也得取得一定的战果吧。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究其主要原因还是那句话——“无恢复之臣”。

这时肯定会有人说,不是有虞允文等人吗?没错,虞允文确实称得上是集才能与豪情于一身的贤相。然而,他也有着不少缺点,比如说有点“执拗”。这种个性尤其体现在与其他主战派大臣的相处中,虞允文想的是“一统主战派”,而非“联合主战派”。由此,主战派内部与虞允文产生了一系列矛盾。

再加之,虞允文等主战派“出师未捷身先死”,主战派内部进一步分化,未能有联合一致的气氛。除了虞允文,其他主战派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比如蒋芾“纸上谈兵”,气略也不足。赵雄颇有能力,却无实战经验。“无恢复之臣”,可见一斑。

主守派对军事的影响

主守派与主战派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恢复,然而二者付诸实践的形式却截然不同。主战派趋近于激进,恨不得马上开战,而主守派则趋于保守,主张先发展日后逢良机再战。

而随着时间的推演,越来越多的主战派大臣甚至是宰相也在往主守转变,为什么?除了与大环境分不开外,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国内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无法支撑北伐。所以,他们一度显得“沉闷”,“只求偏安”,以发展以积极防御的态势为政。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主守派与主和派完全不同,主守还是积极进取的,他们为防御金敌,提高军事实力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像是汤思退那样的主和派,凡孝宗一朝三年号仅一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南宋朝宰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没有所谓“血性”。他们何尝不想收复故土,建功立业?然而,残酷的事实以及血淋淋的代价却又让他们不得不“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