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何对汴河如此重视呢?其实汴河不止有航运功能

2020-12-22 21:32:30 作者: 北宋为何对汴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御史中承梁煮上书陈词: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之宝,不行胜计。”可见其时汴河既能漕运,又可互易商货,并且种类多样,数量惊人。转般法添加了汴河漕运的含金量,有力促进了汴梁的经济发展。

  汴河不光具有漕运的社会功用,还有淤田的天然特点。汴河的水源大多来自于黄河。早在西汉时期,黄河“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巨量的泥沙富含有机质,以此淤田能够有用改进土地。在唐朝就有引汴淤田的先例。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行动便是建立办理放淤和淤灌的“淤田司”,建立相应的奖惩准则。熙宁二年至元丰二年(公元1069年~1079年),全国引黄、汴、漳、滹沱、胡卢等河水淤田,总计近7万顷。汴河淤地步点首要会集在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县)和汴梁邻近。

image.png

  通过几年的引汴放淤,汴梁邻近的盐碱地“尽成膏腴,为利极大”,《灵璧县志略》对当地放淤也有记载:“浊流通过,泥沙停积,其地最为肥美,旱涝无虞。”淤积往后的农田,由原先亩产五至七斗进步到两三石,增长了至少三倍。这是汴河经济价值又一个巨大的效果。

  北宋政治家张方平对汴河的效果进行了精辟的归纳:“今天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汴河废则群众不行聚,汴河之于京师,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戋戋沟洫水利同言也。”由此可见汴河对北宋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不行轻视的现实意义。